* Estee's Land *

Sometimes, we feel tired, our body tired, our mind tired, we got no energy to do anything... What should we do then? I will look for my energy from my heart. The energy of Heart is miracle, it empowers us to reboost our life ! Just that its our choice to look for this energy or not...

Wednesday, January 25, 2006

「煩」人





人是一種很妙也很「賤」的動物。
後面那個字真刺眼,是不是?但想想人的所行所為,就不能否認的確很「×」!

譬如,我們不太懂珍惜。對於伸手可及的幸福,我們往往視之如敝屣,這點在人與人的相處上最明顯,在男女之間的交往上尤其明白。記得學生時代演戲,有句台詞是︰「男人啊!就像抓在手裏的鳥,抓太緊,它死了;抓太鬆,它又飛走了!」雖是句笑話,但也道盡了人與人相處的一種微妙關係。不只男女之間如此,其他關係亦然。
我們總是會忽視生命中自自然然享有的情愛,不管這份情愛來自何方,大自然也好、父母也好、朋友也好……只要它是自然的、無所不在的、溫煦的、無言的、深厚的……我們就容易忘了它的存在,甚至蔑視它的存在,總要等到出了問題……可能是對方飛了,可能是對方死了,這才亡羊補牢,悔恨著去彌補,往往又是為時晚矣!

我們也不太懂得感恩。嚴格說來我們只要氣息尚存,活在世上,就得對許多我們見得到與見不到的對象感恩。譬如,我們擁有一個妙不可言的身體,從頭到腳各司其職彼此配合,在一種自然的運作下完成了不起的工程,維護我們的生命。這種創造,是誰完成的?我們不需要感恩嗎?生活中的食、衣、住、行沒有一樣可以靠我們自己的力量得到滿足,我們不需感恩嗎?雖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這種思想是我們熟悉的,大夥兒似乎也真能從一碗飯中想到自己之生存實因無數大眾的勞苦換來的,在人與人共處的互動之間,每個人都是受恩者,每個人也都是施恩者。但是有多少人是在「理論」之外,真正感恩的人呢?如果是恐怕就不會動輒丟衣棄食吧!富裕的社會衣食無缺而有餘,我們不容易統計出實際丟棄的物質值多少,但捫心問問自己吧,任意丟棄的東西何其多呵!

此外,人與人之間的恩惠我們也淡而處之;別人對我們好,一次、兩次是興奮外加感激,久了就是理所當然。萬一對方對自己有點不週到的地方,不僅心存抱怨,以前的好也化為烏有。是不是真的如此?有個小例子︰一個朋友自己開車,下班往往有同事搭便車一起回家,久而久之,他成了專車司機不說,一次車子送廠修理,眾人合夥搭計程車,還是要他一個個送回家,最後自己掏車費。其中沒有一個人感覺到車費應該分攤。人真是一個在接受某種好處與方便時處之泰然,視別人的付出為理所當然的動物!

另外,人的「妙」處在於會抱怨,其妙在抱怨往往止於抱怨,決不要求改變。譬如戲劇中常聽夫妻吵架,女方常說︰「我上輩子真不知造了什麼孽,這輩子才嫁給你,倒了八輩子的霉!」這麼重的話都講出來了,就分開吧!別繼續造孽了好不好?不好!十之八九是不好,抱怨歸抱怨,生活裏還是有些值得留戀的。

我們不也是如此?往往在生活中抱怨這、埋怨那,是不是真的想與現實一刀兩斷,算了,找片天地另起爐灶重新開始?也不!節骨眼上我們仍然捨棄不了原有的一切。
人之妙就是在於表面上不懂珍惜、心不知感恩、滿口抱怨,但內裏還是有那麼點真情,切切實實的知道自己所擁有的還不少,也就是這點真情,可以支持著又妙又「×」的我們不斷往前去。

有首詩寫得妙︰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些我不喜歡的事,

我不能忍受的人;

可是,卻有更多的事我不願意去改變,

有更多的朋友我不願捨棄。

所以,當你聽到我又在大聲抱怨時,

請你閉上耳朵,轉開身去,

在我不識好歹的心的底層,

我原是每日都在心存感激的。


你是不是也是如此?有這種行為、有這種心情?人哪!真麻煩!

Friday, January 06, 2006

通往心理健康的途徑

心理衛生不只是一門研究理論的學問,更是在生活裡實踐力行的一套原則和技巧。光懂得心理衛生和心理不衛生的知識,並不能幫助達到心理健康的境地。因為心理衛生所牽涉的範圍極廣:從縱的關係來說,幾乎可上溯到嬰兒吃奶時起;就橫的關係而論,則所有接觸到的人都包括在內。而最艱鉅的部份,莫過於和你行影不離,痛養相關,抓不到,看不見,但又處處影響我們,教嗦我們的「自我」﹝或稱「己」﹞。

雖然心理衛生的範圍如此深廣,但仍有一些簡單易懂的原則,和具體可行的要點,可以引導我們通往心理健康的康莊大道。以下將扼要地介紹這些原則和要點;任何人如能持久地應用這些原則極要點到生活中去,必然有助於健康的生活。

:: 心理健康的原則 ::
1. 所謂人生就是不斷克服困難、解決問題、面對煩惱、解決衝突、忍受痛苦的過程
這種說法看似消極了一點,但人們若客觀地體查自己和別人的生活,會發現很少人能安度一天,而一點都沒有經驗到挫折和煩惱的。這並不是說人生沒有滿足可言,人生應當有它輕鬆的一面;但任何人能把人生看作不斷從困難中自我實現的機會,它已對人生失意的一面,產生了心理上的免疫性。

2. 每個人必須負起自己的責任,找出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且力求內心的平衡,和自我引導
沒有任何外力能改變你我的性格,除非我們自己決定要改變。良好的人格和愉快的適應,不是夢想能得到的,乃是長期努力的結果;在心理健康的領域裏,只有一種進步,就是自我改進。

請切記在心,不要把自己的憂喜,建立在別人的毀譽上,如果你已經有了這樣的習慣,趕快改正過來。當你不能改變環境時,就改變你對它的態度。譬如一個經常引起你惱怒的情境,不妨改用建設性的態度去對付它,不久你就會覺得,比先前容易忍受得多,若你不作此想,老想它的可恨處,你就會落到痛苦的深淵裏去。

3. 對自己要絕對的誠實
許多心理困擾,起於真我與假我之間的長期緊張狀態。聖經說:「人心詭詐到了極點」心理分析學家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使病人認識自己的真面目。由於我們不願意面對自己的缺點、不正當的動機、邪惡的思想,而用許多的「自衛機構」去歪曲事實,以維護我們脆弱的自尊,最終連他自己也迷失在自己所精心設計的偽裝的陷阱裏。對自己絕對誠實,就是把一切對人對己的假面具都撤除,這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為了認識你自己,接受你自己,從而改變你自己,「對己務誠」是開始的第一步。

4. 心理健康有賴於無虧的良心
一個良心不安者,常是心裡有問題的人。某種不可告人的隱私,和良心的譴責,使人經常處於內心掙扎之下,最後難免心理崩潰。另一種人則因良心作用過份敏感,引起許多不必要的自責,同樣是不健康的。因此無虧的良心,必須是正直的、光明的,既不麻木,也不病態的過敏。中國古人所謂「不愧屋漏,無慚影」,可說正是這種良心狀態的寫照。

5. 人是社會動物,他必須和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才能過愉快和諧的生活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和人相處,是自然的、安適的,他覺得是一種樂趣,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在人際關係上,則常是退縮的、不合群的、具有強烈的自我中心和自我意識,不懂得合作,也不能接受批評;因此剝奪了他與人相處的快樂,也阻礙了他心理的成長。

想建立完滿的人際關係,應多去了解別人,懂得說話的藝術,發展良好的社會品質﹝如同情、合作、慷慨﹞。此外一個希望心理健康的人,最好能至少有一位親密的知交,可以傾心吐意,無話不談,和你同憂共喜。

6. 情緒的放縱和壓抑,都是有害心理健康的
心理上的困擾,大都來自大都來自情緒的失調。情緒的奔放不羈和長期的壓抑,會造成同樣的後果------心理變態。良好的情緒適應和情緒的成熟,可說是二而一的。一個心理成熟的人,他能隨環境的要求,調節情緒,控制反應;環境許可時,他也許會縱聲大笑或放聲大哭,但於環境不許可時,他也能善加控制。總之,他是情緒的主人,情緒使他的生活豐富,然而他絕不是感情用事的人。

7. 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有他的生活目標
具體而有意義的生活目標,可以把一個人的體力、精力、智慧、意志、情感統合起來,專一地為達成此目標而努力,是心理健康的資產。這就是為什麼精神病院都設有「作業治療」的節目。

一個正常的人會衡量自己的能力,確定他的目標,他不好高騖遠一步步地邁向目標,因此生活對他是不斷的挑戰,和理想的實現,人生是充實而滿足的。反之,精神缺乏寄託,生活漫無目標的人,很容易把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看見自己一無是處,因此頹喪萎靡,破壞了心理上的平衡。

8. 對心理健康的正確態度,有助於心理健康的獲得
國人對心理疾病,大多諱疾忌醫,總是覺得不事件體面事,這種觀念大大阻礙了心理健康的維持和恢復。希望由於心理衛生教育的推廣,使一般人把心理的失調,單純地看做人類整體健康的一部份,而不要賦予道德的含義,以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此外,適度地自我分析,祇有增進心理健康,並無害處;因為惟有了解自己之後,才能作最有利於個人的適應。

9. 健康的心理寓於健康的身體
現代科學以告訴我們,人類的身心關係已密不可分,心因性病症以證明了心理因素可造成身體疾患;同樣心理困擾也常伴隨著身體羸弱多病的人。例如身體有缺陷,或患有慢性疾病而難以治癒者,往往變得心理沮喪、嫉世憤俗、言行暴虐等,在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所以我希望讀者,千萬不要只注意自己的心理,也應該隨時保持身體在最佳狀況。


:: 心理健康的實行要點 ::
1. 要有工作而且做得有聲有色
世上最苦惱的人,就是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人。工作使我們覺得自己有用;除了日常工作外,至少應有一種正當嗜好。

2. 做你該做的事,並且在該完成的時候做完
以不喜歡做某件事為拖延的藉口,是最壞的理由。其次,拖延和逃避是不健康的態度。

3. 學習忘記
如果腦子裏老想著過去失意的事,必定會剝奪眼前的快樂。忘我地投身於某項工作,是良好的心理治療。

4. 清晰地思考思考得合乎邏輯
常言說:「感覺容易思考難」,積極的思想習慣,是成功的基礎。

5. 及早注意自己心理上的緊張和焦慮
盡量設法減少產生緊張和焦慮的情境。用身心放鬆、遊戲、和清晰的思考來改變一向的生活方式。

6. 在獨立和依賴間,保持合理的平衡
作為一個成人,人們必須作重要的決定,獨立處理自己的事情,但這並不屏除向年長者尋求指導的機會。某種程度內的依賴可說是正常的。

7. 不時有段「安靜」的時間
這安靜時間可來調整我們的精力,特別在分秒必爭的生活中,短暫的休息可重新得力;或在極度的壓力之下,作較長時間的「退隱」,可幫助我們重新估量周圍的事情,然後作智慧的適應。

8. 培養決斷心
臨事能做明快的決定,表示個人人格的穩定。猶豫難決是心理不健康的預兆,即使作一個錯誤的決定,也比猶豫不決來得好。一旦作了決定之後,不要認為再也不能更改,如有更好的理由或事實依據,無妨改變你原來的決定。

9. 集眾人的智慧,求萬全之策
重大的事情臨到我們,需要作決定時,應當廣求別人的意見,特別是來自良師益友的意見。

10. 幽默是良藥
生活不可沒有笑。而幽默是笑的溫床,它能解窘、化毒、除霜,把人際關係帶進和諧的氣氛裏。對許多天性嚴肅者而言,幽默能在他們的生活裏,加添一點輕鬆的作料。

11. 講究效率
一個做事做的快而又做得好的人,他的報酬是雙重的,其一是外面的稱讚,另一是內心的滿足。

12. 把注意集中在此時此地
我國俗語「心無二用」確是真理。我們的心思如果老在緬懷已往,或幻想未來,就不可能把當前的工作做好。「生活在現實裏」,可說是歷久彌新的心理衛生的大原則。

13. 偶而變換一下環境
度一次假、去個新地方、從事一些新的嗜好、甚至搬個家,也許能改善一個人的心境,使他從窒息的思想牢籠裏跳出來。

14. 揮劍斬憂慮
憂愁和焦慮是人類的兩大敵人。很多善憂者所擔心的事,大都永不會發生的。有一次我在美國買了個裝飾性木盒,蓋子上面寫著:「今天是你昨天所憂慮的明天」(Today is the tomorrow you worried about yesterday),把木蓋打開來,裡面赫然寫道:「現在你知道理由了」 (Now you know the reason why)。意思是:原來你在「杞人憂天」,因為你今天過得很好。

15. 避免自憐
自憐乃是一個人對自己所遭遇的不幸,所產生的過份的哀傷和憐惜。這是最不衛生的心理狀態;它非但不能解決困難,反而更加深心理上的傷痕。而避免自憐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別人的立場,來看自己的不幸。

16. 拿出勇氣來生活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為了挫折失敗不斷地反悔懊喪,或向人訴苦,都無濟於事;倒不如像郎法羅(Longfellow)的詩句所說,人生如戰場,應當鼓起勇氣,帶著笑容,去迎戰它。

17. 毋急毋躁
急躁不是德行。工作和生活應有它一定的節拍。每個現代人都要面臨一個抉擇:寧可在緩慢中進步;抑或成為環境驅迫下的犧牲者。只要想到一個圓熟人格的成長,是樁百年大業,這個抉擇也就不難作了。


Reference URL * 宇宙光首頁